战略专题3:战略管理的框架补充
2020-03-25 13:47:43
埃森哲的质疑
Chapter1.
这个专题输出了以下的结构模型,本来已经完结了。
但第二天,收到了一位埃森哲前辈的信息,他认为教科书上,战略管理的框架是有缺陷的,实战中适用性不足。
他跟我分享了他对这门课程的一些补充,让我收益良多。
究竟问题出在哪?
Chapter2.缺失的问题
前辈问我,如果仅遵循上面的思考框架,下面的几个问题,应该如何回答:
1、“目标体系”对应哪个目标市场?2、这个市场的消费者有什么特点?3、这个市场的潜力是否足够大,能够承载多大的事业?4、这个市场的竞争格局如何?竞争对手强在哪里?
我发现,确实无从回答,教科书的战略管理模型中,没有包含这个部分的思考引导。
当然,有经验的人会主动往这个方向思考。
但模型的价值,就在于独立于经验而存在,无论是经验丰富与否、聪明还是愚蠢、状态好还是状态差,它都能带你完整地思考各个要素。
所以,模型要修正。
Chapter3.第一个补充
补充的第一个地方,是目标市场的部分。
战略管理课程在这个部分的缺失,源于管理分科,这个部分属于市场营销的范畴,因此在市场营销课程上,才有对目标市场的相关思考和描述。
但作为一个企业家或者创业者,我们的视角不是分科的,而是整体的。
当我们“感觉到”一个市场的机会(商业假设),然后心中产生出一系列的使命、愿景、目标以后(目标体系),下一步,思考的重点必然需要转移到市场营销方面:
1、我们要选择哪一个目标市场?
2、这个市场有什么特点?
3、这个市场的规模有多大?
但没有充分的内外部信息收集和分析之前,这些市场方向的思考和选择,与实际必然会有较大的偏差。
因此,我们只能把信息收集前的思考,称作“市场预设”。
假设与期待是动力,而理性与回归现实是保障。
完成内外部分析后,应该对市场预设重新确认,即需要思考是继续锁定原来的目标市场,还是需要重新选择目标市场。
根据上面思路,模型应该进行以下细化(红色字体,是对模型的新增内容):
简单解读下:
什么是商业假设?与埃森哲顾问的探讨,应该由两部分组成:一个是需求假设。创业者之所以会启动一个创业项目,或者企业家之所以会进军一个新的业务领域,必然是认为目标领域“有需求”或者“需求没有充分被满足”。对需求的预判和假设,是商业的前置驱动。另一个相伴随的部分,是市场预设。需求一定是建立在一个特定的人群和场景下的,这个人群和场景,就是目标市场。目标市场可大可小,大可至全球,小可能只是一个社区,而无论大小,目标市场(或目标客户群体)的存在是需求存在的前提条件。
虽然上面的描述很学术,但其实任何商业项目的启动必然会经历这样的思考。
无论你开的是一家房地产公司,还是一家互联网游戏公司,或者只是一家早餐店或小士多,你的都会经历对需求与市场的思考、假设和预判。
而修正这个模型,主要的目的在于提醒企业家或创业者,无数的商业案例告诉我们,一开始的假设,一般都是错的,所以我们重点突出“假设”二字。
以提醒自己需要谦卑地、开放地以内外部的信息收集和分析作为参考,对原来的假设进行调整和修正。
而必须规避的是,不要千方百计找信息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对的,或者压根连信息收集都不做。
如果前面的假设错了,后面的战略也必然是有问题的。
所以埃森哲前辈的第一个修正,是关于“目标市场的假设与修正”的补充。
在做战略的过程中,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分辨清楚,我们对需求和目标市场的假设是什么,然后根据内外部的信息收集与分析,对假设进行修正,以此作为战略制定的依据。
这一点道理上无比简单,以至于像一段废话,但如果经历过,会懂得它的内涵。
我曾经是一个创业者,曾怀揣着丰满的理想启动事业,但最终发现我奋斗的地方,不过是一个天花板很矮的小房间,即便再怎么努力,成就也有限。我也想过,也许只是个人能力不够,如果那些格局更大、资源更丰富的人操盘,成就会不一样。又或者,这个方向真的是一条死胡同,世界有很多更好的选择,只是我不知道。
这些疑惑,是我创业失败以后,对外部环境、内部资源与目标市场的相对思考。
“别想那么多,先干起来”是小朋友什么都不懂的时候说的话,到了一定年纪,一方面有了更丰富的阅历和认知,另一方面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也越来越高。
有些事情,是需要收集和分析更多的信息后,再作行动。
不做,赌博罢了。
Chapter4.第二个补充
第二个补充,是对竞争对手分析方法上的补充。
而这恰恰是管理咨询公司存在的价值之一,大多数管理咨询公司都拥有各自的竞争对手的分析框架。
埃森哲前辈给我介绍了他们其中一个思路,这个思路可以跟产业分析相结合。
五力分析完,教科书上的产业分析就结束了。
但顾问说,还没完,我们应该尝试描绘产业链图谱,从产业链图谱来分析和研究竞争对手。
我直接用“项目型软件领域”举个例子:
先分析内部业务链,也就是价值链,项目型软件领域的价值链中的基本活动有以下几个环节:
有了内部价值链以后,随着对行业理解的进一步深入,我们可以尝试描绘出外部产业配合,在我的理解中,项目型软件领域有以下表达形态:
由此,我们便能与比较强的竞争者进行对比分析:
1、对手在内链和外链的优势分别是什么?2、比较而言,我们的优劣势在哪里?3、双方的优劣势的关键程度如何?
例如,有些知名国资背景的软件企业,他们的优势在流量端,依靠强大的母体背景,获得稳定的流量,并且积累了雄厚资质实力,使一般企业轻易无法与之竞争。
而有些企业则聚焦在某一行业或领域中,无论在售前转化、还是项目分析、管理、交付环节,都表现得尤为专业,成为行业或领域的首选。
但作为竞争对手分析,我们不能只看到“点”,如Richard Rumelt在《好战略,坏战略》上说,我们要看到竞争对手各环节所形成环环相扣的价值链。
例如,一家项目型软件公司有稳定的大型项目来源,我们除了看到它流量渠道的优势以外,我们还需要知道项目的增长需要人力资源的同比例增加,因此一家项目型软件公司如果能长期、稳定地同时服务多个项目,它的人员管理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一般也会比较强。
另外如果它的业务每年持续增长,除了具备流量渠道持续拓展的能力以外,他们能进行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的持续补充与培养,都是不可忽视的链优势。
只有看到竞争对手的价值链、产业链优势,我们才算真正看懂竞争对手。
延伸开来,无论是对于竞争对手分析,还是对企业自身的了解,顾问建议我们画出内外链所组成的产业链图谱,而不是单独地看一个优点或缺点。
没有一个弱点会毫无缘由地存在,也没有一个优点会独善其身。
这就是埃森哲前辈给我们的第二点补充。
Chapter5.结束语
以上,就是埃森哲前辈踢馆MBA战略管理课的全部内容,由此模型修正为以下形态:
下一个专题,我们将介绍以商业画布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专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