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效演讲》中的演讲技巧
2020-04-12 15:09:44
Chapter1.回顾
Peter Meyers的《高效演讲》我觉得是一本结构性和体系性都很好的书。
之前的一篇文章《如何成功演讲》已经介绍过关于如何设计演讲结构的部分。
今天简单分享下“在演讲中,可以善用哪些技巧”。
Chapter2.演讲技巧
1、善用故事,书中有几个要点:
-
可以多讲自己的故事,这样会更真实。
-
把抽象变得具体,这样会更有说服力,把"从前,有个人,去旅游的时候…”,改为“今年的5月份,我妈妈去台湾,在驱车往垦丁的路上,突然...”
-
故事有两种,一种是警示性故事,警示我们一些危险;另一种是励志型故事,前路充满困难,但是还是跨越过去了,而且困难越大,主角越平凡,效果越好。
-
故事中出现的元素,可以与实际的描述相呼应,例如一个平凡人掉到山谷,捡到一本秘笈,最后称为一个高手,那么你上司的关键时候的一席话,就可以与秘笈相呼应。
2、多用比喻,演讲的内容,不见得所有听众都熟悉,因此,一个好的比喻,能让听众瞬间理解,书中有以下一个例子:
小芳是部门经理,公司新来了一位副总小明,由于公司职责不清晰,小明的工作与小芳有很大的重叠,因此部门的管理工作逐渐混乱。小芳多次反映,老板开始没理解小芳的处境,小芳写了一封邮件比喻说“想象一下,我们正在参加赛车比赛,很可能赢得这场比赛,因为我们位置领先,但在紧要关头,我们换了一辆有两个方向盘的赛车,车上还配了两个车手”,老板哈哈大笑,第二天回邮件说“这个地区你说了算”。
3、措辞直白生动,专业是一个很重要的特质,但人们经常矫枉过正,说话间带着浓浓的行话和专业术语,表面上似乎很高大上。但除非我们只是为了装A,否则过多的术语对听众了解内容是不利的,毕竟大多数人都是专家,只是普通人。
举一个书中反面而常见的演讲片段:
“当一天结束时,展望未来,我们需要通力合作、深入挖掘、仔细研究,既要找到市场的空缺点,又要制定容易实现的目标,这样才能使利益相关者能够认同并执行,因为当理论联系实际以后,我们才能产生临界质量效应。”
你听得进去吗?
所以,语言描述直白、生动、热度恰当(懵了吧),更容易让听众接收到我们传达的信息。
热度恰当:表达一个意思,根据重要程度,措辞有多种热度,例如表达“担忧”,我们可以说“对此,我有所担忧”,也可以说“我非常担心,这是我关注的重点”,或者更严重地表达“太恐怖了,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,我认为我们没必要继续谈下去”。
对于措辞,我们要非常注意,既要清晰直白,又要恰到好处。
4、重复观点,每一次演讲,理应有一个目的和主题,不要延伸得太散,即便演讲很精彩,我们也难以要求听众能够分析清楚我们的结构和目的,因此只有不断不断地声明,听众才能理解到我们的中心和主题,不至于讲完了,听众觉得很好,但问他们演讲说了什么,他们却一脸茫然。
例如,一个婚礼,新郎的一段发言,想表达“感恩”的主题,感恩遇见、感恩坚守、感恩父母,那么“感恩”这个词就要重复并贯穿整个发言的开场、主体、结尾部分。
(预告:我将会对某一个朋友的婚礼演讲稿做一次实战分析,请关注后面的文章)
5、问答回笼,很多演讲都会有问答环节,问答是一门学问,很多演讲者都死在问答环节,书中对问答环节有以下建议:
-
千万不要在问答环节结束演讲,问答环节是发散性的,所以它只是一个过程阶段,千万别在此结束,必须要跟一个“甜点式”的结尾(关于“甜点”可以参考前面一篇文章) 。
-
很多人听完问题,马上回答,这是错的,因为不能确定我们对问题的理解是否到位,所以,每次回答之前,最好用我们的理解,重复一下问题,让提问者确认后再回答。
-
很多听众其实不懂提问,所以提出的问题不是太傻,就是太泛,没问之前,他们也不知道,问了以后,他们自己也发现了,但是没办法,不问也问了,所以我们要帮一些“太傻、太泛”的问题进行重构,而且最好向我们的主题方向重构,重构得当,提问者找到了台阶,我们也可以再一次强化主题。
-
面对提问,要用听众的“感官语言”来回答。人大体分为视觉性、听觉型、感觉型,我们尽量匹配他们的感官偏好来回答,比较容易得到认同,但本书对这部分讲得并不深刻,以后再用文章详细解说,本次举一个小例子:听众问:为什么数据“看起来”并不真实?那我们的回答可以参考:当我第一次“看到”这份数据也觉得有违我以往的“看法”,但报告来源于XXX,经过了大基数的数据抽样,如果有兴趣,会后我可以把报告“呈现”给你“看”。
-
拉回主题,这是一个进阶要求,回答问题不仅要回答清楚,最好能够拉回到跟自己的演讲目的和主题重复呼应,加深观点的记忆效果。
6、面对挑衅,我们不要产生情绪,不要执着辩论,因为你的听众不止一个,而且,不要重读提问者的话,否则很容易落在坑里出不来。例如:
提问者问:为什么你不懂销售还敢写销售文章?
我的建议:千万不要重读问题,否则你会落到“不要想大象”的坑里,我们可以回答“我从事销售工作X年,获得过XX成就,就今天的话题,也是从实际工作中的感悟,也许不敢保证全部正确,但人类不就是在探索和反省中得到成长吗?”
Chapter3.结束语
这篇小文章,主要是对《高效演讲》的片段分享,如果今天的分享让你感兴趣,那好好看看这本书吧,对希望做好演讲的你,一定有所收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