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640-6630 体验

销售打折的正确姿势2.0

2023-11-05 15:43:03

引子

前面几期文章,我们讨论了谈判这一小专题。事实上,在ToB的销售领域中,谈判不仅指“沟通议价”这个现场的过程,还需要销售从业者全方位地思考“报价”、“议价”、“折扣”这三者的关系。建议读者带着这个视角先回顾前面三篇文章:《让客户感觉不吃亏》《让客户感觉占便宜》《让客户接受高价格》关于打折,我今天还想分享一个自己的思考。

一、电商

若干年前,我曾经有段时间转战电商领域,负责一个品牌的运营。记得第一天的工作,就要去审核一个活动计划看了看提交上来的活动方案,内容大概是直接折扣、买赠、秒杀、拼团、新人专享......说白了,就是换着不同办法在打折。因为一直从事ToB的解决方案销售领域,对于ToC的电商领域没有什么经验,所以那一刻我没乱发表意见,只是心里隐隐觉得不对。根据我的经验和认知,如果业绩是依赖打折来提高的,这样的操作只会“让打折变成常态”,甚至在竞争中愈演愈烈。为了验证我的想法,我搜集了公司过去几年的销售数据。

二、发现

数据显示,几年来,公司的打折力度是越来越大的,但似乎并没有换来业绩的蒸蒸日上,反而是下滑的当然,业绩下滑原因有很多,我并没有鲁莽地认为“打折与业绩呈负相关”,但至少得出下面这一结论:“长期打折”并没能拯救业绩的下滑。但这一结论与日常经验又有点矛盾,毕竟很多大品牌,例如宝洁、联合利华等,天天都在打折,而且活得好好的,那这个事情怎么解释呢?

三、探索

秉承销售科学流一贯的风格,我翻阅了一些经典,去看看大师们对降价、打折的思考和观点。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·波特(Michael E.Porter)在《竞争战略》一书中提到:

企业只有成本领先(不论是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,还是组织效率提高或技术进步等其它方式实现成本压缩),才有能力实现价格领先,否则降价只能以牺牲利润为代价,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经营。

波特的意思是,你看到别人便宜,以为对方割肉打折,但其实是因为人家有规模效应、成本低。波特的观点一定程度解释了宝洁、小米这些ToC的企业为什么持续打折、持续便宜,还保持着不错的利润率:—— 因为这是他们战略中的一个环节,通过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与打折协同,不断扩大市场份额,再通过规模化后的成本降低来补回利润。举个例子吧:

开发智能手环的厂家,假设其中一项固定成本是100万元。如果某品牌预估只能卖1万个,那每一个智能手环就要分摊100元的成本。为了不亏钱,这一手环的定价必然是100+的。但如果小米预估自己能卖100万个,那分摊到每一个手环的成本就只需要1元。你想想,双方的定价差异将有多大?

可事实上,很多电商品牌并没有规模优势,而且也没有后续的动作或机制去补回打折带来的利润损失,仅单纯地以减少利润为代价。在这样的操作下,试问企业业绩又怎能健康增长呢?除了波特,营销管理之父Philip Kotler在《市场营销》一书中也反复强调,如果没有给予消费者合理的理由和解释,降价容易造成消费者误认为企业遇到经营危机或品牌处于竞争劣势,长期打折的副作用很明显:

1、客户建立了商品低价的印象和习惯,企业的价格很难再以原价销售。2、利润的降低,使企业很难再加大营销、服务、技术等方面的投入。3、持续打折伤害了品牌支持者的情感,一方面意味着他们之前买贵了,同时也证明了他们的支持不值得。

因此,很多时候,降价不仅减少了企业的利润,还可能会损耗品牌本身。既然“长期打折”的副作用如此明显,为什么很多企业仍乐此不疲呢?

四、无奈

与行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后,发现答案其实特别简单:

虽然打折对中长期不利,但不打折直接呈现为当下的销售惨淡,这样的压力更扛不住。

这句话的意思是,虽然打折是“慢性自杀”,但不打折则是“快速自杀”。——不打折就没销售,长期打折也活不长,企业该怎么办呢?难道,这个宿命无法破除吗?

五、思路

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可以回到解决方案销售的场景中寻找灵感。销售科学流曾经总结过三句话:1、销售的本质,是提供客户所需要的价值。2、销售的基础,是信任。3、销售的诱因,是场景。我们先来回顾下,这三句话究竟想说什么。1、销售本质是提供客户所需要的价值这句话要传递的,是在销售前,企业和销售从业者要清楚,我们的产品或服务究竟帮客户:--解决了哪些问题?--带来了哪些收益?不建构在价值上的销售,都是耍流氓。因此,我从不认同把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、把洗发水卖给和尚这样的观点,即便通过三寸不烂之舌真的做到,那也不过是精神上的意淫。那些“需求不强烈、价值不明显”的生意,市场空间和市场体量必然不足以支撑一个商业体的存在。——这些企业活不下来,至少肯定活不长久。只有找到真正的需求点,并有提供价值的能力,才真正拥有生存的立足点。而且,找到的需求越强烈,企业提供价值的能力越强,生存的根基就越稳固

2、销售的基础是信任销售的基础是信任,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。在解决方案销售中,售前技术交流、demo制作、成功案例展示、典型客户参观......这些活动,都是为了信任的建立。客户只有确信企业有能力,并且能做到,才会合作。注意,这里的句式是“只有......才......”。任何的销售行为,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,才能发生。基于这样的理解,就有了销售科学流之前发布的文章——《无信任,不成交》

3、销售的诱因是场景在解决方案销售领域,销售的周期一般比较长、金额比较大,一旦客户对解决方案的急迫性和优先级发生了变化,中后期就容易决策搁置。所以,有经验的解决方案销售,会跟客户一起制定联合工作计划、安排尽量多的高层会面机会,甚至会协助客户的招投标环节。这些动作的背后,都是“为成交创造场景”,而“场景”,能够推动客户做出决策。——“价值传递”和“信任建立”后,需要构建一个决策时机,让客户say yes。

六、结论

文章写到这里,我们逐渐逼近了“打折的本质”。基于上述的思路启发,我推导出两点结论。结论1:打折是一种补偿机制,补偿了价值和信任缺失。如果商品对客户的价值本身不高,又或者客户不信任商家,那折扣可以减少客户的损失风险,直接拉低客户的决策成本。

结论2:打折制造了一种场景,它给了客户购买的理由。如果客户本身对商品有需求,又或者在购买决策中摇摆,那打折往往可以作为一种催化剂,推动客户更早、更快地进行购买和决策。

七、建议

基于以上两点结论,销售科学流对电商的打折有以下3点思考:1、打折作为一种场景,可以在特定的时间为客户制造购买理由。例如,618、双十一、双十二,在这些时候:-- 商家已经形成了“打折的共识”。-- 卖家也已经形成了“打折的预期”。在这种巨大的势能之下,建议顺势而为,给出该有的折扣。这种时候打折,既不伤面子(对品牌的伤害不大),又能推高销售量。我想提醒的,需要对“打折是否限量”进行思考,因为不限量有可能造成“对未来业绩的透支”。

2、打折不建议变成一种长期行为,更不应该沦为唯一的购买场景。给客户制造购买理由的场景不仅仅只有打折,还可以尝试下面这些:-- 购满抽奖-- 积分翻倍+积分价值-- 会员升级+会员福利-- 下次才能使用的购物券......这方面我不是专家,但我目睹过一些有强运营能力的公司,持续策划很多非折扣活动,不断给客户制造购买场景。他们的做法更加健康。

3、有些品牌如果价值不足,不得不打折才能支撑起销售,建议控制好打折的频率。一方面,打折的频次应该“小于商品的消耗频次”。例如,某款护肤品的使用周期为1个月,打折发生的周期应该大于一个月。另一方面,除非是那种“引流品”,或者商家有意把销售堆积到固定的某一天,否则尽可能不让客户形成“固定的打折预期”。例如,客户认为每月1号是商家的折扣日,然后都等到那一天才来买。以上两种情况,都很容易导致打折直接变成了降价。

八、结束语

以上,是我对电商领域打折的思考最后,我想说:如果仅仅把打折当作一种补偿机制,是不会长久的。不管企业,还是销售从业者,都要回归商业的本质:--一个企业如果缺失价值,就应该去构建价值。--如果缺失信任,就应该建立信任,而不是用打折来掩盖它们。企业采取“代偿式的打折”,终究是活不长的。希望今天的文章,给读者带来一点思考和启发。END